<
t4b9小说网 > 其他小说 > 横刀十六国 > 横刀十六国 第573节
    却见一支八九百人的骑兵飞奔而来,飘扬的“梁”字旌旗让城中的混乱戛然而止。

    但紧接着,更为惊恐的喊叫声响起,“梁人,梁人真的杀来了!”

    梁军出现在此地,已经击碎了他们最后的一丝侥幸,加上城中大乱,群龙无首,根本组织不起有效防御。

    谁知道这支骑兵背后,有没有更多的梁军杀来?

    此时此刻,他们想到的只有逃,逃的越远越好。

    但城中也有很多人没有逃,直接匍匐在地。

    “华夏罪民,恭迎王师!”身为行台尚书的燕凤第一个跪在地上,骑兵从他身边一跃而过,锋利的长槊在火光映照下闪烁着一层寒芒。

    虽只有八九百人,却气势十足,无人能挡。

    为首一将策马冲到代国牙纛下,提起短斧,一斧头一斧头的劈下,木屑横飞。

    “吱呀”一声,那杆装饰着虎牙、豹纛、鹰羽的大纛斜斜倒下。

    “代国已亡,不降者死!”战马人立而起,那名年轻将领抄起长槊。

    “呀……”拓跋寔君大怒,身边还有六七百余众,足有一战之力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只要有人抵抗,就会有人跟随。

    身边部众都冲了上去,却忽然被杨略叫住了,“殿下……臣有一事禀报。”

    “哦?你有何良策?”

    前几次出谋划策,让拓跋寔君对杨略极为器重,这人虽是个残废的儒生,却一肚子坏水,将来兴复代国,离不开这样的人辅佐。

    “臣建议殿下去死。”杨略眼神比天上的冷月还要冷,随手捡起地上的一柄长刀,快步朝拓跋寔君走来。

    瞬息之间,杨略仿佛变了一个人一般,犹如下山猛虎。

    拓跋寔君一愣,杨略的刀已经劈了过来。

    “锵”的一声,二人之间爆出一团火花。

    拓跋寔君手臂微微发麻,正惊讶于杨略的臂力,又是一刀兜头劈下。

    拓跋寔君双手举刀招架,却仍感到一股巨力劈来,“你……你……”

    杨略根本不给他说话的机会,一刀又一刀的劈下,火花四溅,终于两人的刀都断了。

    “为何?”拓跋寔君喘着粗气,双臂酸软无力,原本就厮杀了大半天,气力早就用尽。

    “敢问殿下,在下可是鼠辈?”杨略似笑非笑道。

    “跟他啰嗦什么?一刀杀了就是。”张猪儿赶来,将手上中宝刀扔了过去。

    杨略一把接住,“不急不急。”

    “原来……”拓跋寔君总算知道了前因后果。

    难怪他两百人就能引起全城大乱,原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。

    “可恨、可恨,不能尽杀尔等鼠辈,以至功败垂成!”拓跋寔君仰天咆哮。

    迎面一刀犹如月芒,斩向他的嘴,一刀裂纹从嘴唇斜向上扩张,接着半个头颅缓缓滑下。

    “中原虽有一二鼠辈,不及草原禽兽之多也!”杨略一脚踹翻拓跋寔君的尸体。

    第七百六十七章 封

    此刻的洛阳城中,李跃有些焦急,“还没有谢玄、李傥的消息?”

    “斥候回报,十三天前进入北海。”桓冲拱手道。

    洛阳虽未下雪,但水池里已经结了一层薄冰,北海只会更冷。

    南军是江东人,也不知道情况如何。

    出征漠北,最难对付的不是鲜卑人,而是恶劣的气候,如果漠北四季如春,适合农耕,华夏先辈们早就攻下来了。

    以前消息从五日一回,现在半个月都难得传回一次。

    “他二人的确有些冒进了。”李跃能理解谢玄的求功心切,只是不应该拿将士们的性命去冒险。

    太年轻的人果然有些沉不住气。

    “陛下不必多虑,自去年辽东之战后,代国人心已经分崩离析,而且国内有杨将军照应,应该无虞。”王猛休养了几个月,脸色红润,身体都胖了一圈。

    对一个完整的中原王朝而言,草原从来不是对手,只要这个王朝不是太烂。

    “令君所言甚是。”李跃点点头,现在担心也无济于事了。

    北方大战,南面吴会豪强打的也不错,三下五除二平定广州叛乱,俘虏一万余众,周止率部攻入宁州,大破四万诸夷联军,阵斩八千余。

    然后诸豪强汇合,南下交州,对付林邑国。

    李跃原以为也会三下五除二解决林邑,不过此战打的有些艰难。

    林邑人擅长林地作战,得到当地夷族的支持,吴会豪强大小十七战,只是将他们击退,赶出九真郡和交趾郡,并未取得重大胜利,连被夺走的日南郡都没有收复,自身伤亡也不小。

    林邑国之所以能崛起,就是因为攻占了汉魏以来华夏经营已久的日南郡。

    日南郡也就是秦朝的象郡,华夏经营了五百余年。

    此地一失,北面九真、交趾都会收到威胁。

    林邑人在此崛起,也一定会向更富饶的红河平原推进。

    “让吴会豪强撤回会稽,先休整一年。”李跃没指望一次就推平林邑国。

    这一战只是试试水,既然将他们赶回日南郡,战略意图已经达到。

    从南面传回的战报看,吴会豪强的进兵策略原本就有很大问题。

    只注重陆路,跟占据地利的林邑人一城一地的打,能将他们赶出交趾,已经说明豪强们武德充沛了。

    “此战豪强们损失不小,朝廷应该有所表示,否则下一次出兵,豪强们不会尽全力。”王猛提醒道。

    “他们不是已经得了数万俘虏,还想要什么?”桓冲对吴会豪强仇恨不减。

    “毕竟是为大梁征战,朝廷的确应该抚恤,另外,府库的装备、战马都可以赏赐一些。”只要为国,李跃一向不会小气。

    不过这些东西似乎无法激励吴会豪强再次南下。

    李跃踱了几步,大梁控制的疆域已经足够大了,未来的精力一定会放在漠北、西域、海上,林邑国即便打下来,也难以维持长久统治。

    统治也需要极高的成本和代价。

    西汉拿下凉州,凿通西域,东西两汉,西域与凉州的叛乱就一直没停过,两汉实际控制西域也就五十余年,汉羌之战打了百余年,耗干了东汉。

    对一个大国而言,应该有战略方向,未来大梁两条腿,一条向西域,一条向海洋。

    南面这些荒芜之地,不妨赏给自家人。

    豪强对土地的执念深入骨髓,与其在华夏内卷,不如鼓励他们出去。

    林邑国的南面,还有更广阔富饶的土地。

    “再给吴会豪强一道诏令,大梁只要日南郡,日南郡以南的土地,任他们自取之,攻占一县,为县令,封县侯,攻占一郡,为太守,封郡侯,攻占一国,为郡公,世袭罔替!”

    这个想法在李跃脑海中酝酿很久。

    大梁、豪强皆大欢喜。

    古今中外土地兼并,一向是王朝的癌症和宿命,不是李跃个人能扭转的,如同人的生老病死一样。

    李跃想做大做强,这个国家每个人都想,豪强想,士族也想,百姓想,普通士卒也想。

    就像华夏,最初不过黄河上游的一个部落,最终占据整个东方大地。

    周朝势力范围局限在黄河中上游,一分封,秦国开拓西地,燕国攻取辽东,赵国夺下云代……

    李家不可能霸占一切。

    “陛下此举,只怕后患无穷……”王猛拱手道。

    “后患肯定会有,但利在当下,功在千秋,而且现在只是让吴会豪强试试水,不给人家真东西,人家凭什么下死力攻打林邑?”李跃花那么大的精力发展海航,就是为了从海上走出去。

    林邑是个国家,不是内部的某场叛乱。

    隋炀帝发动数万大军攻打林邑,虽然灭了他们,自身伤亡极大。

    李跃这是吸取教训。

    “即便要分封,将来也可封一宗室,陛下子孙繁盛,皆有才干。”桓冲拱手道。

    “朕早就想到了,将来会给他们寻到落脚之地。”

    将一片蛮荒之地封给他们没有意义,总不能从中原迁徙百姓调遣大军过去吧?

    而豪强手上有钱有粮,有农夫也有部曲,还家学渊源,某种程度上,他们就是最好的开拓者。

    历史经验早已证明,自上而下的东西,大多不长久,而自下而上的东西,有旺盛的生命力。

    晚唐时期,播州土酋联合南诏叛乱,唐廷深陷王仙芝、黄巢叛乱之中,无力西征,遂允许地方团练前去平乱,太原杨端领向、令狐、成、赵、犹、娄、梁、韦、谢九姓子弟入播平叛。

    播州杨氏延续了七百多年。

    吴会豪强若能占据林邑七百年,当地早就汉化了。

    反之,吴会豪强留在国内,有朝一日,肯定会跟大梁反目成仇。

    李跃绝不会允许豪强割据吴会,成为国中之国。

    “此举的确有利华夏,然则自古安土重迁,吴会豪强未必愿意南下蛮荒之地。”王猛抛出另一个问题。

    豪强们在吴会盘踞了几百年,家大业大,南下林邑,等于发配蛮荒。

    他们也不傻,在江东富庶之地养的白白胖胖的,怎会甘心受这份活罪?

    “双管齐下,一是对他们宣杨林邑遍地黄金、翡翠,鱼米堆积如山,二是给他们一些压力。”李跃刀山火海都趟过来了,不信对付不了他们。

    第七百六十八章 功

    &amp;lt;div style=&amp;quot;text-align:center;&amp;quot;&amp;gt;

    &amp;lt;script&amp;gt;read_xia();&amp;lt;/script&amp;gt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