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
t4b9小说网 > 其他小说 > 横刀十六国 > 横刀十六国 第359节
    而慕容垂今年也才三十,他等得起!

    “天命自有定数,祸福无常,今日之失焉知不是明日之得?太原夹在诸国之间,唯有供奉强国,方能延续。”高弼缓缓道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云中郡盛乐城中的拓跋什翼健勃然大怒。

    “三万匹战马,五千子弟健儿?他怎么不来抢?”

    就在几天之前,拓跋什翼健还弄了一场盛大的燔柴祭天大会,邀请漠南诸部豪酋,还派人到处宣扬,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打了一个大胜仗。

    这几年拓跋什翼健事事不顺心,唯独此战大大出了一口恶气,找回了几分草原霸主的感觉。

    谁料正在兴头了,梁国就来敲诈勒索了。

    但就算明知道是敲诈,拓跋什翼健还是要恭恭敬敬的将梁使送回……

    “梁使说……如果不照办,梁主会提二十万大军亲至……”燕凤幽幽道。

    拓跋什翼健一屁股坐回胡床上,哼唧了两声,“难道真要送他?本王这趟不是白忙了?”

    “大王与梁主乃翁婿,情面还是有的,不如派人去说情,三千战马,五百健儿倒也无妨,再派些旁系子弟,可以遮掩过去。”

    “此次遮掩过去了,下次如何?”拓跋什翼健一脸愁容。

    打是不敢打的,如今天下形势,谁敢招惹如日中天的梁国?

    去岁击败燕国,攻陷幽州,梁军已经向天下展示实力,慕容恪退守辽东,慕容垂心甘情愿的充当爪牙,苻坚毕恭毕敬……

    自己几斤几两,拓跋什翼健还是知道的,对付草原上野人,没多大问题,跟梁国作对,他心中直打哆嗦。

    三藏口一战,被王猛一顿暴揍,险些回不来,给他心中留下一片阴影。

    “梁国居于中原,已然称帝,与江东势不两立,桓温北伐在即,一旦桓温出兵,苻坚必不会坐视,中土形势,恰如当年三国鼎立,梁国还未到一手遮天的地步,总会有机会的。当年为魏武雄才大略,亦有赤壁之败,殿下只需静待时机,南守而北攻,掳柔然充实自身。”燕凤规划了一条长远战略。

    却不料拓跋什翼健一脸嫌弃。

    无论是慕容氏还是拓跋氏,都仰慕汉化,积极南下,却极鄙视草原上的同族。

    称同根同种的柔然人为蠕蠕……

    蠕蠕,虫也。

    拓跋鲜卑蔑其为不会思考的虫子。

    一是嫌弃他们智力低下,二是嫌弃他们脏,其部人不浣衣,不绊发,不洗手,妇人口舐器物。

    西域悦般国曾率众翻阅金山山脉攻柔然,先派出使者了解情况,却被柔然人的风俗弄得头皮发麻,掉头就跑,悦般王谓其从臣曰:“汝曹诳我,将我入此狗国中。”

    拓跋氏从老祖拓跋力微起,便积极汉化,宗族亲众,读书习武,游历中原,与中原一般无二。

    此战掳回的柔然人,全都变成了奴隶。

    “梁主在关东形革新之事,移风易俗,方有今日之强盛,苻坚在关中亦大兴教化,大王亦可效仿,柔然生于苦寒之地,剽悍善战,若能收为爪牙,足与中夏诸国相抗。”燕凤像哄小孩一般哄着拓跋什翼健。

    拓跋什翼健脸色一阵变幻,不过放眼周边,慕容垂、苻坚、李跃,一个比一个凶残,能欺负的也就他嘴中的蠕蠕了,“罢了罢了,就依先生所言!”

    “殿下英明!”燕凤擦了擦脑门上的汗,伺候这位可不容易。

    第四百七十一章 休沐

    “挥剑决浮云,诸侯尽西来,三千战马,五百健儿太少,至少两万战马,四千健儿!”李跃一边舞着剑,一边笑道。

    只要愿意谈,就说明拓跋什翼健认怂了。

    本以为今年他打了几个胜仗,会张扬跋扈,没想到成熟不少……

    慕容垂更是服服帖帖,连讨价还价都没有。

    这也说明如今的梁国成了别人不敢惹的存在。

    “一万战马,四千健儿应该没多大问题。”王猛早前以贩卖畚箕为业,深知讨价还价的精髓。

    “一万五千战马,两千健儿,不能再少了。”

    虽然没有跟拓跋什翼健见过面,但早已深知其脾性。

    志大才疏,欺软怕硬。

    手上捏着河套养马地,再加上今年“大展神威”,收获颇丰,一万五千战马拿不出来,就有些贻笑大方了。

    “臣这就派人去商谈。”王猛似笑非笑道。

    李跃却将一把剑扔给了他,“日理万机,亦须保重身体,国家大业非旬日可定,当细水长流,来,你我君臣切磋一番。”

    人过了三十,精力就有所欠佳。

    李跃非常注重养生和锻炼,自己活长一些,国家就会稳定一分。

    “这怎可……”王猛一见是真家伙,连连摇手。

    “哈哈,景略莫要忘了,朕当年在战场上亦是九死一生,方有今日,来人,上甲胄。”

    亲卫取来皮甲,两人各自穿上,在园中对练起来。

    王猛早年走南闯北,手上也有几分功夫,不过比起李跃来,差了不少。

    二人一边过招,一边谈论国事。

    “既然开诗赋大会,朕准备开比武大会,算学大会,工匠大会,每三年一届。”

    一个繁荣的国家肯定百花齐放。

    如同大唐一般,武功赫赫,却又文采斐然。

    邺城原本就是关东文脉荟萃之地,建安七子又称邺中七子,令曹魏在历史上留下璀璨一笔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,又能化解不断征战留下的戾气。

    还能为激励国中士人转向算学、工学。

    “如此之多的盛会,会否消耗国力?”王猛不太愿意,梁国还没到繁华似锦的地步,百姓刚刚吃上一口饭,弄这么多东西,必然消耗国力。

    “穷有穷的办法,富有富的气派,无需大兴土木,奢华之物一概不用,朕开放铜雀台,邺中百姓可以同游。”

    李跃真正的目的是拉高算学、工学的地位。

    以后准备将尚武堂、工学院、算学院合并为一所全方面的大学。

    让有才能的人可以尽情研究学问,不必为生活所迫。

    “铛”的一声,两剑交击在一起。

    李跃出了一身的汗,王猛却有些气力不济,“陛下此举……为国、为民,可行。”

    李跃收剑,“如今国中无事,苻坚、桓温、慕容恪皆不敢动,景略休沐三月,朕再让月姬开些滋补的方子,明年开春再赴任。”

    才三十多岁的年纪,就这般虚弱,不是什么好兆头。

    历史上的王猛似乎也寿祚不长。

    今年以来,王猛出兵攻蓟,回来后,又各种政务缠身,该休息休息了。

    “多谢陛下关爱,臣……臣尚能……”

    “此为君令,不可改!”

    偌大的梁国若是完全依靠王猛一个人,本身就是大问题。

    今年的政绩,崔宏不负众望,谯县泗州第一,全国第二,李跃已经下诏,调他返回邺城,暂时充任郎吏,负责一部分校事府和斥候的事务。

    自从慕容氏退回辽东之后,邺城的幕后之人也仿佛消失了一般,再无踪迹。

    不过潜伏的越深,以后造成的伤害越大。

    将来桓温北伐,此人还会再冒出来。

    身边几人,杨略南下,张生野外放上谷,刘应出身中山刘氏,而刘氏嫌疑颇大,李跃不会让他主理此事。

    所以崔宏最合适。

    而桓温今年不北伐,明年必会出兵。

    整个江东已经在扩军备战,江东士族没有完全屈服于桓温,在京口提前募集了一支北府军,以当年郗鉴的主力为骨干,裁汰老弱,招揽北方流民中的勇士,大力提拔勇武之人为将,目前已经有了八千人的规模。

    郗鉴也是南下的流民帅,参与讨平王敦之乱、苏峻之乱,算是江东为数不多能打的精锐。

    细作传回的消息,装备精良,士气高昂,人人皆以收复故土为念。

    杨略前几日送回的密报,桓温向关中派出使者。

    苻坚与桓温两人在勾搭什么,不言而喻。

    三国鼎立的把戏,持续了六十年,早已深入人心,梁国的强盛,促成了双方的结盟。

    不过李跃早已习惯了,当初慕容恪、殷浩南北夹击,也就那样。

    而桓温北伐的目的并不单纯,敢不敢跟自己死磕到底还是两回事。

    一个合肥加一个寿春就能按死江东。

    人只要怂一次,就会怂第二次,没过几天,拓跋什翼健还是妥协了。

    一万五千战马,两千健儿正在来邺城的路上。

    来而不往非礼也,李跃要表示表示:“传令,赏慕容垂绯袍一领,玉带三条,宝剑十口,拓跋什翼健羽葆鼓吹一部。”

    既然两人都这么听话,还是安抚安抚。

    有了这些战马,加上阴山马场的战马,能再凑出七千骑兵。

    至今为止,梁军骑兵数额将近三万,对付桓温已经够用了。

    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,虽说桓温北伐目的不单纯,但因此疏忽大意,就是自己的愚蠢了。

    桓温不是褚裒、殷浩之流可比,如果不是性格问题,只怕没有今日的苻坚。

    战略上可以蔑视敌人,但战术上一定要重视。

    李跃令人取来地图,仔细思索桓温的进攻路线。

    洛阳、许昌、合肥、庐江……

    合肥庐江是缓冲区,可有可无,只要背后的寿春不失即可。

    &amp;lt;div style=&amp;quot;text-align:center;&amp;quot;&amp;gt;

    &amp;lt;script&amp;gt;read_xia();&amp;lt;/script&amp;gt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