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
t4b9小说网 > > 奉君天上客(短篇合集) > 风雪夜归人
    养在寺里的皇孙,十二岁时被接回来了。

    接回公主的时候恰逢先帝去世,太子登基,都说皇权旁落,太子当年犯了事儿,被先帝废了,囚禁在行宫中。

    太子妃被逼出家,镇日忧愁难安,在寺里生产后很快便死了,只留下一个孤魂般的“公主”。

    因为身份敏感,没人敢接她回来,直到废太子被宦官架着登基,这才遣人去寺里把公主接了回来。

    “公主”谢观尘生养在寺里,这里鲜有香客,香油钱也少,不算有多富足,和尚都是瘦子。

    没人看顾他,他在僧人的照拂下缺衣少食地长到了九岁,很偶然的一次,谢观尘在院子里捡到了一个饿晕过去的小乞丐,瘦瘦小小,也不知道是怎么上山的,瞧着很可怜。

    喂了点米粥,擦干净小脸,居然是个女孩——谢观尘没忍心将她赶出去等死,便将她留下了。

    这孩子叫李重萤,寺里粗衣粝食,他们就一顿饱一顿饿地相依为命。

    人活着就要吃饭,为了赚些换粮的零用,李重萤大冬天去给僧人们洗僧袍,井水冷得刺骨。更多时候连井水都冻上了,只能去河边,用木鱼砸开河冰,瑟缩着肩膀,慢慢地搓衣服。

    冬天受冻总是长冻疮,痛得李重萤眼泪横流。谢观尘就解开单薄的衣服,把她的手放在心口仔细地捂,他也会帮她洗衣裳,或者说,不许她去干这些很苦的活。

    到了夜晚,案上还点着一盏小小的灯。李重萤没念过书,不识大字,看不懂谢观尘在誊抄什么,这时候的他笔锋已经很漂亮了,等哄完她歇下,谢观尘就又会窝回书案前继续誊抄僧人给他的经书。

    吃饭也是紧着她先吃,李重萤胃口又大,好在谢观尘胃口小,一顿饭吃不了多少,他吃相很斯文,细嚼慢咽,每次只用半碗。

    李重萤反倒风卷残云,吃得很香,脸颊渐渐被谢观尘养出微丰的婴儿肥。

    冬天太冷,他们睡在一起,没有性别意识,就当两只小猫小狗相互依偎着取暖。夏天也一起睡,寺庙蚊虫多,谢观尘就托人出门时去山下买些药材,自己给她做驱虫香囊。

    到了夜晚,李重萤热得睡不着,没办法,只能带她出来睡。

    就在他们的小院子里,茅草上面垫着被子,再上面铺着谢观尘自己编的凉席,谢观尘靠在最外边,撑着脑袋,慢慢地给她打扇,教她数天上的星星。

    这样的日子没能维持太久,没过几年,先帝晏驾,废太子被人从行宫里挖出来登基。

    那伙权倾朝野的宦官竟然很客气,先是托人去寻寺里养着的那位小皇孙,告诉他去了宫里就能吃饱饭,不会挨欺负,只要殿下愿意回来,咱家立刻派人来接。

    正是新旧权柄交替的这年冬天,李重萤得了风寒,烧得又快又猛,寺里没有药,要下山买,但他不能无令下山。这病拖着拖着,病翳浸入心肺,他给李重萤点的长命灯,在这一刻短暂地熄灭了。

    谢观尘扑过去试探她的鼻息,几乎没有呼出来的声气。他绝望地抱着她,求神神不应,空出一只手,去抓案上的长命灯。

    火焰吞进他的手掌,屈指,抓握,拢成小小一团,这时他也感觉不到任何痛楚了。

    僧人对他母亲的死忌讳如深,他很早的时候就敏锐意识到了宫廷未必是个好地方,宫里说不定有吃人的怪物。他不愿回去,重萤的病也实在拖不得了,谢观尘想趁着深夜带她逃出寺庙,下山路上却被侍卫逮到了,以为他是偷了寺里香油钱的乞儿。

    又看他背着的女孩,白莹莹一张脸,唯有脸颊红得骇人,瞳仁又黑又亮,半睁着眼,意识不清地靠在他肩上。

    谢观尘福至心灵,觉得自己离开了这里就活不下去,很快会死在大街上……他要给重萤讨一条生路。于是搂着她,暗示她是这里的贵人,寺庙能有什么贵人?那只能是皇孙。

    他们把李重萤带回了宫里。

    至于谢观尘呢,没有那么好运,但也没有那么坏。先被下狱挨饿受刑,磋磨了大半个冬天,狱卒都讶然他没死,放出来后又大病一场。

    他年纪这么小,没有讨生活的活计,只能去书局替别人誊抄诗书补贴家用,赚一些零碎的散钱,一边活着,一边读书。

    不过,要不怎么说谢观尘聪明绝顶呢?

    早在逃出去之前,他就给李重萤塞了个香球,里面用香料裹着一张字条,大意是希望她平安喜乐。

    太子妃声称生的是女儿,产婆也这样说,李重萤更不知道和她相依为命的谢观尘是皇孙,宦官和朝臣都对这个“公主”太过漠视,瞒天过海居然天衣无缝。

    太医署往公主寝殿跑了一整个冬天,终于把她从鬼门关救了回来。

    李重萤浑浑噩噩地醒了,醒来就发怔,前尘皆忘,侍女将当时从她身上收下来的香球还给她,里面是很廉价的香料,充满贫苦与卑贱,不仅贵人嫌弃,但凡有点资财的人都不会用。

    闻到这股廉价的香气,李重萤怔怔地,不知为什么感到难过,大概有一粒雪那么重吧,她张开掌心,一颗泪珠应声而落。

    再后来,李重萤被宦官扶持登基。

    先皇不敢生孩子,生了就可能被杀,反观唯一的公主,虽然人是笨点,但好操控,这正好是那些宦官喜欢的。

    清流世家都被内宦压得起不来风浪,就这样隐忍过了好几年,厚积薄发,最后由谢观尘牵头清君侧,好好地荡清了朝堂上奸人当道的乌烟瘴气。

    等奸宦都死得差不多了,大家才开始审视起这位新晋权臣:清流世家在民间收养的义子,观虚九年的状元,如今官拜正三品侍郎。

    若是生在太平盛世,本该是披肝沥血的正直孤臣,可惜生在多事之秋,天下鼎沸,民生煎熬,造就一个袖里藏刀的奸佞酷吏。

    女帝践祚不久,时局尚且不稳,有人翻出多年前的往事,想要扳倒李重萤。谁想谢观尘是个疯子,不知中了什么邪,不惜自损声名,也要保住她的帝位。

    事关重大,混淆血脉这事一言两语说不清楚,总要请出列祖列宗,祖先们立于太庙,李重萤从小便觉得太庙的门槛太高,容易教人摔个踉跄。

    风波如潮如火,从黑漆漆的天花板上倾轧下来,直直地压在她的肩上,像座佛祖的五指山。谢观尘在太庙外等她,等她出来了,还有心情考较她:记不记得猗兰河?

    怎么会不记得,圣祖自猗兰河以北揭竿起义,率重骑直入昭京,入勤政殿擒末帝。如此煌煌之始,那些无量功德,那些血债罪孽,离她太远又太近,他们站在此处,与那些功过相抵的孤魂野鬼无声地对峙着。

    知道这件事的耳目都已经被谢观尘清算,多年前的事迹已经变得很含糊了,有些秘密,再无人知晓。

    横穿十八年终于重见天日的蛛丝马迹,被翻晒与太阳底下,细细地捋过去。暴雨未止,水帘如幕,一夜又一夜,将整个御庭笼罩得潮湿而阴郁。

    一桩桩一件件抵过,最终验出来,谢大奸臣确实不是皇室血脉。该罢官的罢官,该下狱的下狱,该砍头的砍头,谢观尘自此还政女帝。

    李重萤掌了权,朝上对大奸臣说,谢卿你真是太棒啦,你真是我的心腹……扭头便着朝列祖列宗怒而大骂:心腹个鸡毛,简直是孤心腹大患!

    只是兔死狗烹,也得看看有没有那个烧兔烹狗的釜。女帝,唉,不是治国的料,只想在大奸臣手下讨生活。

    就这样滋润地又过了一两年,比在宦官手下还滋润呢,女帝眼睛一睁一闭,很难得地,又风寒了。

    醒来后她想起前尘,从谢大奸臣的名姓里刨出那三个熟悉的字眼,不熟悉的是谢珣,熟悉的是谢观尘。

    少了一个字,他还会在闷热的夏夜给她打扇吗?

    李重萤紧张地看着桌上本来要赐给大奸臣的、下了泻药的酒,本想看他在自己面前出一回丑——笨得有些出奇了,好在有贼心没贼胆,至今没赐下去。

    如今更是不敢给了,她左思右想,决定拆开香球藏个惊喜,往香丸里裹了麻纸,写了一行字。

    谢观尘这些时日一直守着她,女帝长久地卧病不起,他脸白得像雪,好像也要病倒床榻。

    今夜只是回去点了长命灯,路上听闻女帝终于醒了,连灯都想不起来要点,无诏奔入禁中,罔顾禁军和内侍接连的阻拦,将马鞭一甩,急匆匆地进殿来了。

    他见女帝精神气尚好,心也落了下来,很端庄地坐着,看见眼前一杯金盏,酒液澄澈,以为李重萤要赐毒酒,他也没有什么怨言。

    女帝慢慢推出去一只小匣子,讷讷地说,“谢卿,孤忽然想起来,你的生辰是不是要到了?呃、孤没别的意思,就是……收下吧?”

    谢观尘取出香球,撬开机关,沿着香丸两侧过于明显的缝隙掰开,无声地拆开看了。

    他微微皱了下眉,将纸条收进去,表情一哂,说:“臣以为陛下早就看到了那张字条,原来是臣自作多情。”忽而转了话锋,“酒呢?不喝了么?”

    女帝心想:……他是生气了吧。

    女帝:“谢卿你是不是生气了?”

    大奸臣垂下眼眉,“臣不敢。”

    女帝:“好哇,孤准你敢!”

    字条上是三个字,“手好冷。”

    言下之意:放在你的心口暖暖。

    就这三个字,谁看得出来什么意思?

    饶是谢观尘都没能读懂其中深意,还不知道她恢复记忆了,觉得她在戏弄自己。看到她说手冷,有点心软,但还绷着脸,说陛下请注意圣体。

    女帝愣了下,好像有些委屈,结结巴巴,磕磕绊绊,小声地问他:

    “……你不给孤暖暖吗?”

    她卧在榻上,用力拽大奸臣的衣袖。

    真是一股牛劲……

    谢观尘被她拽着坐在榻上,这张榻有点小了,他只能稍微屈起一条腿,有点不雅。

    李重萤说完又不吭声,慢慢蠕动过去,大奸臣彻底心软了,垂手去摸她的脸颊,指腹搭上去,若有所思地游移,直到捻住冰凉的耳垂揉了揉,低声问她,“是不是来了葵水难受?”

    李重萤将脸埋进他怀里,脑袋抵着这面胸膛,不说是也不说不是,轻轻摇了摇头。

    谢观尘扶正她斜靠的脑袋,好像,心跳是稍微有些变快了。

    她刚睡醒,精神还有些不济,乱翘起来的头发摩擦着他的衣襟,像被什么小动物没轻没重地碾过。他眨了眨眼,嘴角的笑意很轻微,想着待会将此事轻轻揭过去,什么重话都舍不得再说了。

    女帝轻声说,“我想起来了,观虚九年的殿试,那时候我就见过你。原来我们重逢得那么早。”

    他眉尾一动,“你当时还想……”

    观虚九年,殿前御试,集英殿上,皇帝招来女儿,让公主来挑她觉得写得最好的试卷。

    李重萤哪里是这块料,撑着脸快要睡着了,三份试卷摆在面前,是这次的三甲,选谁都很得体,犯不着为此烦恼。

    她随手翻过去,恍惚中瞥见一行极清隽的字迹,一竖接上钩,银钩虿尾,游云惊龙,她觉得有种奇异的熟悉……是在哪里看到过吗?

    于是她稀里糊涂,鬼使神差,点了这个进士做状元,而后被内侍请到侧殿,玩了会儿鲁班锁,又被皇帝召了进来。

    殿试点完了,进士出宫去了,皇帝声音平平的,听不出喜怒,“你倒把探花点成了状元。”

    李重萤哇了一声,“好看吗?”

    皇帝摆摆手,“自己去看。”

    她缠着父皇,放她出宫去看新晋状元游街。这只是很小的心愿,皇帝摸了摸她的头,答应了。

    宫里规矩重,这也不行那也不能,是很烦人的。李重萤总算逃出宫里,高兴坏了,在街上玩了很久,才想起来要去看御街夸官。

    就在不远处,兜兜转转,机缘巧合,简直像一个破镜重合的奇迹。

    吏部、礼部官员捧着圣旨鸣锣开道,谢观尘骑在马上,一身红艳艳的状元袍,他长得又极俊秀,神仙般的风韵,被阳光一照,像尊玉人。

    好事的百姓们抱着一篮子芦花,向他抛过去。

    她像条小鱼,灵活地钻进人群,站在中间努力踮着脚,仰着头,非要看状元游街。

    鬓边簪着杏花的少年正倚马待诏,忽而停下了不该有所缓钝的脚步,扭头朝万丈红尘中望去。

    日光在他眼里洒进泼天的明亮,他在这蔼蔼的世间忽然亮相,没有丝毫预兆。流光转瞬而过,艳阳高照的日子,竟然像是谪仙降凡。

    那双乌目铜丸扫过,亮亮的,隔着千山万水般的人潮,准确无误地来到了她的身边。

    白马披上芦花做的雪蓑,天地茫茫。他收回放远的视线,还是那副如冰似雪的尊容,垂下头,眼尾仿佛有迟迟不落的雪珠。

    李重萤看了他的脸,很惊讶地叫了一声,又抿住嘴角,欢喜地笑了,心想,我要他做我的驸马!

    他们背道而驰,因为前路注定重逢。